這是什麼魚? - 澎湖縣 - 113下學期
上架日
2024-05-06
評價
剩餘數量
已額滿,候補中
課程單位
許桓瑜
前往候補卡位
教學流程
單元名稱
單元內容
單元時長
引起動機
透過問答活動,引導學生回憶並探討魚類的特徵。首先,老師提問學生關於處理、釣魚及飲食經驗,進而討論魚與人的差異。接著,學生需在學習單上繪製魚類,並思考其繪畫的改進之處。
10分鐘
魚的身體大解密1
學生將實際觀察和觸摸不同類型的魚類標本,以了解魚體各部位的名稱和形狀。完成觀察後,老師將介紹各部位的功能及不同魚類的身體形狀,並解釋這些形狀如何反映魚的生活型態。
15分鐘
魚的身體大解密2
學生將實際觀察和觸摸不同類型的魚類標本,以了解魚體各部位的名稱和形狀。完成觀察後,老師將介紹各部位的功能及不同魚類的身體形狀,並解釋這些形狀如何反映魚的生活型態。
15分鐘
畫一隻屬於你自己的魚
學生將運用先前學習的魚類特徵知識,創作一幅自己喜歡的魚的畫作。
15分鐘
綜合活動
學生將自願分享他們創作的魚畫作。在分享時,學生需介紹作品中魚的名稱、身體形狀,並表明作品的創作者即自己,讓同學們能更深入了解每件作品背後的思考過程。
10分鐘
※ 教學流程之部分,講師會依教學現場的狀況調整,故僅供參考。
※ 此表格僅供學校了解及推廣課程使用。
項目
條件說明
教案名稱
這是什麼魚?
人數
1-35
類別
#保育海洋生態
教案描述
本課程不僅增進對魚類生物的認識,還能培養觀察力和創造力。透過問答、觀察標本、繪畫和分享,學生能更深入了解魚類的多樣性和生態,同時激發對自然界的好奇心和尊重。此外,此課程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創意思考。
適用年齡層
學習階段II(國小三年級至四年級)
參加永續主題教育專案
不參加
課程或講座目標
增進學生對魚類特徵的認識,包括形狀、生理結構。
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與細節分析能力。
強化學生對生物多樣性的理解,尤其是魚類的多樣性。
透過繪畫和創作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藝術表達能力。
提高學生的溝通與表達能力,透過作品分享與交流。
加深學生對生態環境和生物適應性的認識。
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情境,如識別不同魚類。
配合課程或講座所用的簡報雲端連結網址
https://1drv.ms/p/s!Ao60lLBo87rihKctPLgrkuMULhxUjg?e=xIkzUZ
配合課程所需的設備
電腦及投影設備
麥克風及連接電腦的擴音設備
展示教具用的桌子
配合課程建議安排的場地形式
室內平面教室
配合課程建議安排的室內場地桌型
教室型(一般的班級教室使用的桌型)
每位學生須自備的物品
彩繪用具(如色鉛筆、彩色筆、蠟筆...等可上色的畫具)
可開課學期
全學年可開課(9月至隔年6月之間,1月及寒假期間不安排場次)
成為TPCF合作夥伴的年資
2023年之前
聲明
我確認並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