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從天上來 流到哪裡去 - 台東縣 - 114下學期
系列名稱
#淨水與衛生
上架日
2025-05-28
評價
課程單位
蛙趣自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屏東分署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
光速報名
教學流程
次數
單元內容
活動時長
次數 1
水的獨特性
1.了解水的物理及狀態。
2.認識到水的獨特性。
1.系列課程規劃說明
2.藍色星球:以充氣地球的教具,作為所有學員拋接的媒介,並以此算出地球上陸地、海洋的比例,並在活動中結合人員間的彼此認識。
3.水水奧運會:在奧運比賽的音樂聲中,藉由各種操作活動,讓學生體驗並了解水的表面張力。

關卡:雙槳賽艇(紙卡+肥皂)、平衡木(硬幣滴水-表面張力)、仰泳(浮迴紋針-表面張力)

4.講述觀念:水資源的匱乏不易被台灣學生所認識,架設不遇到天災、乾旱,是很難體認到的。系列課程先從水分子的性質開始,來認識其物理及狀態,水的物理及化學屬性是獨特且複雜的,以活動加強學生對於水的獨特性的認識,期望開啟水、水環境有進一步的認識。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2
水的重要性
1.了解水的質與量會直接對生物、人的生命產生影響。
2.解釋生活在暫時性濕地的生物生存的考驗,需要取得得條件:足夠的水、棲所、食物、配偶。
1.生存競速:以鬼抓人的規則下,在設置學員需要拿到生存元素代表物(棲所、食物、配偶-與另一位學員牽手),完成即可牽手到終點區,以視為生物平安過完美滿的一生。
2. 講述觀念:獲得乾淨可飲用的水,對人與生物都是需要的,以活動來認識生物們在環境中生存的困難,進而了解水的品質之於生物生存的關係。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3
水的關聯性
1.藉由水循環了解於地球上生物們之間的關係。
1.小水滴的奇妙旅程:以骰子機率、各關卡站點(雲、湖泊、動植物、土壤、河川、海洋、地下水、冰河),讓學員變成小水滴體驗水在水循環旅程。並在活動後彼此分享旅程中所代表的水循環之間各種作用(蒸散、蒸發、降水、入滲、凝結)。
2. 講述觀念:水是地球結構的必要元素,在地球演化的過程中扮演了獨特的角色,水存在於大氣中、地表及地底,水循環對於地球環境至關重要,因為水循環,地球各系統間才有了聯繫,讓學生了解水資源在地球上扮演的角色以及水跟人類的關係。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4
水是有限的
1.了解水資源的重要與有限。
2. 認識水在世界上是會被競爭、搶奪的資源,水的品質也會互相影響。
1.可以喝的一滴水:用各個尺寸的量筒來模擬地球上從所有的水100%到層層往下取出比例上:「可直接使用的淡水」,從廣而精準的讓學員一步一步操作,最後得出所有淡水:3%、所有非冷凍的淡水0.6%、扣除被汙染、蓄涵於途壤中、地底深層後,人類可直接使用的淡水約為0.003%。
2.積少成多:以組別數量的海報紙繪圖,海報紙有先被加工繪圖過,皆已經一部分的藍色水域,並請學員在海報紙上畫出自己理想中的傍水而生的社區,並邀請大家上台介紹自己社區的規劃、各個建築物件的用途,講師以「建設可能產生的汙染程度」給予不同數量的籌碼(此時學員不知籌碼代表之涵義),最後所有組別分享完後,再把各組海報結合成為整條流域,從上游到下游的讓學員傳遞手上的籌碼(代表汙染物),最後的下游組別,將會拿到最多的汙染物。
藉此引道思考個人行為對水質會產生什麼樣影響,以及自己在水質碗裡中能夠發揮的貢獻。
3.講述觀念:所有生命都需要水,但是地球的淡水資源有限,乾淨的淡水資源更是少,同時供養許多使用者的狀況下,必定會有分配的問題,不同的用水需求就會產生排擠問題。本次課程預計帶領學生討論水資源有限的問題,並意識到水資源是需要被珍惜、管理的(接續到下一堂課)。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5
水需要管理
1. 體驗水資源管理的困難
2. 認識水生生物與水質間的關係。
1.共享水資源8-4-1 (室外),以合作用線、橡皮筋套住一杯水,並度過種種關卡,來譬喻水資源管理的困難。
並講述觀念:水資源不同單位、生產、消費端,有不同的利用方式,因此產生了對水資源分歧的、甚至是衝突的需求,這時就需要水資源管理策略,也需要合作、討論如何管理決策包括水資源的分配以及保護合宜的水質及水量。
2.水生生物介紹:下一堂課即將到雙流進行戶外教學課程,先在此堂課程中介紹水生昆蟲型態、特徵與其汙染耐受度,與常見的魚蝦蟹類的,並以標本、圖卡、簡報輔助學員了解調查目標物種樣貌。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6
鬥陣下水雙流趣
1.親身走訪森林與溪流的環境
2.實地觀察溪流中的水生生物
3.體會乾淨溪流環境的美好
雙流國家森林遊樂區
單日戶外教學
4 小時
1.水域生物調查前導:先於室內教室複習之前課程學習到的生物種類與特性,並告知水域調查之規則、安全注意事項、人員更換調查裝備-雨鞋的流程。
2.水域生物調查:實際進入雙流溪流中翻找石頭下的水生昆蟲、紀錄所看見的生物,調查將以水生昆蟲為主要記錄目標物種,進行統計判斷,並讓學員一同欣賞森林涵養的溪流環境。
3.水域活動時間:在溪流岸邊進行數量的紀錄與彙整,並經由水生生物的特性得出,雙流的水質不耐污染的生物較多,看過、聞過的判斷之下,水域是乾淨的。因此開放讓學員有一段自由活動時間,體驗乾淨溪水的美好,加強水於水域體驗的記憶。
4.無脊椎生物的生存壓力:以限定區域的鬼抓人做作為規則,水生昆蟲擔任角色,讓學員體驗在污染的流域水生生物的生存困難。
活動設計:不耐污染的生物將設計較困難的動作通過流域,耐汙染的生物將可以簡單地通過,流域中因為工廠的增加,汙染變嚴重,將漸漸只剩下耐污染的水生生物。
5.整體活動回饋、引導討論:
經歷了所有課程的堆疊,以及今天早上的溪流體驗,學員較能了解了解乾淨溪水的讓人嚮往,與受汙染的水域與生物間的生存壓力。以實際的社會水汙染、水域受到發展影響的新聞報導來讓學員閱讀,讓學員思考既然水資源重要且稀有、又與人類息息相關,那應該如何管理,為什麼目前的管理有什麼樣的問題呢?
※ 教學流程之部分,講師會依教學現場的狀況調整,故僅供參考。
※ 此表格僅供學校了解及推廣課程使用。
項目
條件說明
教案名稱
水從天上來 流到哪裡去
人數
主辦單位統一安排以1個班級為限(平均約為23人)。
類別
#淨水與衛生
教案描述
由關渡自然公園與Project WET基金會合作推動的台灣水資源教育-【台灣水資源教育課程簡要指引第二版】,從水資源的各個面向帶領學生從認識、了解、體驗水資源、水的特性,以及水與人們的關係。
主講講師姓名
朱宏達 程秉心
助教姓名
林映岑 林韓茹 郭品志
主講講師最高學歷
朱宏達: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碩士
程秉心:私立逢甲大學會計學系
主講講師經歷
朱宏達:雙流自然教育中心 環境教師
屏東縣墾丁生態旅遊聯合發展協會 專案管理
程秉心:
雙流自然教育中心 環境教師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海洋教育中心解說師資
課程目標
1. 認識水的各種特性
2. 發現我們在水循環中擔綱的角色
3. 了解「水無界線」流經所有人,並把我們牽連在一起。
4. 瞭解如何在生活中愛護水資源,善待溪流及環境。
5. 瞭解溪流環境與人類的關係,以及在水循環中擔綱的角色。
適用年齡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五年級、六年級)
配合教學所使用的簡報檔案雲端資料夾位置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GGTQIsGp9M6WGnUus_uhSlOfWonqtrpM
教案說明影片連結網址
https://youtu.be/bSVyhNSu5r0
聲明
我確認並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