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流程
次數
單元內容
活動時長
次數 1
螃蟹趣味小學堂
認識螃蟹生態
1. 由螃蟹相聲動畫認識螃蟹生態及賞蟹要領
2. 會分辨螃蟹性別、繁殖方式,及揮螯等動作意義
3. 能學會毒蟹的基本辨別法
4. 由對對碰遊戲認識常見蟹類
2. 會分辨螃蟹性別、繁殖方式,及揮螯等動作意義
3. 能學會毒蟹的基本辨別法
4. 由對對碰遊戲認識常見蟹類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2
魚兒魚兒水中游
魚類入門
1. 認識魚類構造特徵、感覺器官、呼吸、運動、攝食和生殖等概念
2. 認識硬骨魚和軟骨魚的差異
3. 利用可拆解的魚類模型辨認魚類的內外部構造
2. 認識硬骨魚和軟骨魚的差異
3. 利用可拆解的魚類模型辨認魚類的內外部構造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3
貝類家族點點名
認識海貝、陸貝等軟體動物及牠們稀奇古怪的親戚們
1. 認識軟體動物大家族分類
2. 認識螺貝類的構造
3. 認識軟體動物的食衣住行
4. 體驗活動:腹足類爬行趣
2. 認識螺貝類的構造
3. 認識軟體動物的食衣住行
4. 體驗活動:腹足類爬行趣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4
魚兒怎麼不見了
認識簡易船舶原理,並能了解台灣漁業資源日漸匱乏的原因
1. 認識浮力、船舶原理及簡易小船DIY
2. 認識常見漁法及對海洋的影響
3. 了解過漁、混獲對海洋生物和環境的影響
2. 認識常見漁法及對海洋的影響
3. 了解過漁、混獲對海洋生物和環境的影響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5
你今天吃魚了嗎?
食魚教育體驗活動及海鮮選擇指南使用法
1. 化身為海鮮主廚,由買魚、料理開始,體驗一般人對海鮮的需求與選擇原因。
2. 認識海鮮食用分級制及海鮮選擇指南的使用法
3. 瞭解正確吃好魚的原則
2. 認識海鮮食用分級制及海鮮選擇指南的使用法
3. 瞭解正確吃好魚的原則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6
海洋延長線
實施方式依學校地緣關係及需求而定,可以有不同的選擇。
綜合前幾次課程,以戶外教學或闖關、或魚類解剖學與魚拓體驗、或海洋裝置藝術DIY、或成果展等方式,驗證並加強所學的內容(內容彈性,依學校地緣關係做最後定案),並提供適當獎賞予以正增強。希望孩子們能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能喜歡海洋生物,能與海洋生物共情,進而引起主動學習的動機,能更深入思考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體會到海洋健康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有保育海洋、讓海洋永續的責任。
綜合前幾次課程,以戶外教學或闖關、或魚類解剖學與魚拓體驗、或海洋裝置藝術DIY、或成果展等方式,驗證並加強所學的內容(內容彈性,依學校地緣關係做最後定案),並提供適當獎賞予以正增強。希望孩子們能在輕鬆的氣氛下學習,能喜歡海洋生物,能與海洋生物共情,進而引起主動學習的動機,能更深入思考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體會到海洋健康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有保育海洋、讓海洋永續的責任。
依學校地緣關係及需求而定,可以是戶外教學(魚市場、或溼地、潮間帶)、或校內。
1.魚市場探索 2.濕地或潮間帶踏趣 3.海洋闖關趣 4.魚類解剖學VS魚拓 5.海洋裝置藝術DIY & 海洋教育成果展
4 小時
依學校地緣關係及需求,經討論後決定是要戶外活動或校內活動,以提供學校最大滿足為原則:
一、戶外教學(魚市場探索或濕地、潮間帶踏趣)
1.以停看聽法則觀察環境與紀錄
2.商家或耆老訪談
3.生態調查與記錄
4.心得發表
二、校內教學:海洋闖關活動
1.結合前幾次學習內容,讓學生分組,自行設計闖關活動內容與道具製作
2.交換闖關試玩
3.提供學校有興趣的班級一起玩
三、校內教學:類解剖學VS魚拓、或海洋地景裝置藝術DIY & 海洋教育成果展
1.基本魚類解剖教學體驗後進行水墨魚拓、彩色魚拓
2.利用海洋廢棄物與貝殼魚骨、枯枝雜木、磚石廢土等各種素材製作海洋地景裝置藝術
3.結合前幾次課程的成果布置海洋教育成果展
4.提供全校師生參觀並給予適當鼓勵
一、戶外教學(魚市場探索或濕地、潮間帶踏趣)
1.以停看聽法則觀察環境與紀錄
2.商家或耆老訪談
3.生態調查與記錄
4.心得發表
二、校內教學:海洋闖關活動
1.結合前幾次學習內容,讓學生分組,自行設計闖關活動內容與道具製作
2.交換闖關試玩
3.提供學校有興趣的班級一起玩
三、校內教學:類解剖學VS魚拓、或海洋地景裝置藝術DIY & 海洋教育成果展
1.基本魚類解剖教學體驗後進行水墨魚拓、彩色魚拓
2.利用海洋廢棄物與貝殼魚骨、枯枝雜木、磚石廢土等各種素材製作海洋地景裝置藝術
3.結合前幾次課程的成果布置海洋教育成果展
4.提供全校師生參觀並給予適當鼓勵
※ 教學流程之部分,講師會依教學現場的狀況調整,故僅供參考。
※ 此表格僅供學校了解及推廣課程使用。
※ 此表格僅供學校了解及推廣課程使用。
項目
條件說明
教案名稱
海!你好!海洋到校來作客
人數
主辦單位統一安排以1個班級為限(平均約為23人)。
類別
#保育海洋生態
教案描述
透過魚類、甲殼類(蝦蟹)、軟體動物(貝類)等常見的海鮮,認識海洋生物生態特色與生長環境;認識浮力並能製作簡易船舶,知道漁船的原理;同時透過食魚教育學會海鮮選擇指南的使用法,瞭解過漁和混獲對海洋的危害,進而省思人類行為是否造成海洋生物的危機,未來又該如何改變,努力盡到海洋永續與保育的責任。
主講講師姓名
林佩佩
助教姓名
林正忠
主講講師最高學歷
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
主講講師經歷
臺中市神岡國小退休教師
臺中市教育局環境教育輔導團研究員
臺中市教育局環境教育輔導團研究員
課程目標
1. 認識常見的海洋生物及餐桌上常見的海鮮。
2. 了解常見海洋生物的生態特色、生長環境。
3. 了解人類行為(如汙染、過漁)對海洋環境的危害,體會海洋生物正在遭受的危機,進而反思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以及我們可以為海洋做些什麼。
4. 能透過學習,讓傳統的海鮮文化的思維轉變為海洋文化,從小就有保育海洋、永續資源的概念。
2. 了解常見海洋生物的生態特色、生長環境。
3. 了解人類行為(如汙染、過漁)對海洋環境的危害,體會海洋生物正在遭受的危機,進而反思人類行為對自然環境、對海洋生態的影響,以及我們可以為海洋做些什麼。
4. 能透過學習,讓傳統的海鮮文化的思維轉變為海洋文化,從小就有保育海洋、永續資源的概念。
適用年齡階段
第二學習階段(三年級、四年級)
配合教學所使用的簡報檔案雲端資料夾位置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MkI9L2Fq9jSlfLEl8xhdYZgchZi4Gzfp?usp=sharing
教案說明影片連結網址
https://youtu.be/pQS_VswHFvQ
聲明
我確認並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