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環境公民:新課綱下的教案設計心法

反璞歸真化繁為簡,尋找個人對永續的核心信念

亮點導讀

  • 釐清「課程」與「教學」的核心概念,為有效的教案設計奠定基礎。
  • 探索新課綱素養導向教學的四大原則與環境教育的教學特質。
  • 了解環境教育課程的五大目標,讓學生成為具備公民素養的永續行動者。
  • 分析環境教育教學模組教案的設計層次與真實案例分享。

前言

在快速變遷的時代,教育不再只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解決問題、適應未來的能力。在「ECO 講師研習會」上,福祿貝爾雙語小學校長劉雲傑,以其深厚的教育經驗,為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的講師們帶來一場精闢的演講,深入剖析新課綱下的教學設計心法,旨在協助講師們打造出更具影響力的環境教育課程。

釐清核心觀念:「課程」與「教學」的差異

 

劉校長首先強調,成功的教學設計始於釐清兩個核心概念:「課程」與「教學」。

  • 課程(Curriculum):如同建築藍圖,是學習的內容規劃,它具有宏觀與理想化的特質,提供整體性的設計方向,並作為教學實施的重要指引。
  • 教學(Instruction):則是執行藍圖的實際過程,運用策略、方法和媒介,引導學生學習。教學是一種行動,是將課程目標具體化的實踐。

劉校長指出,許多人在設計教案時常將兩者混淆,但兩者概念並不相同,釐清後才能讓教案設計更有條理。

新課綱精神:素養導向的教學四大原則

新課綱的核心精神是「自發、互動、共好」,旨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與他人合作並回饋社會的能力。為了達到此目標,教學應朝向兩大導向邁進:

  • 適應現代生活:讓學生具備面對氣候變遷、資源永續等當代困境的能力與態度。
  • 學用合一:強調「不只學,更要去做」,將知識應用於真實情境中解決問題。

基於這些導向,劉校長將素養教學濃縮為四大原則,建議講師在設計時隨時反思,確保教案符合新課綱精神:

  • 整合知識、能力與態度,而非僅限於記憶與背誦。
  • 營造脈絡化的情境學習,打破單一講述與教科書的限制。
  • 重視學習過程,不應只關注最終的成績或結果。
  • 提供實作與體驗機會,讓學生在操作中自我展現。

劉校長強調,環境教育的特性與這四大原則完美契合。透過環境議題,講師能自然地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統整,並提供學生實作體驗的機會,讓他們在真實情境中學習。

環境教育課程的五大目標與教案撰寫建議

劉校長指出,環境教育課程應緊扣其五大目標,以確保教學成效:

  1. 覺知與敏感度:讓學生意識到特定環境議題的重要性。
  2. 環境知識:傳授相關的環境知識。
  3. 行動技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實作技能。
  4. 環境經驗:鼓勵學生分享個人的環境經驗。
  5. 環境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對環境的關懷與責任感。

最後,劉校長分享了教案撰寫的六大建議,提供講師們具體的實踐方向:

  • 選定主題:從 SDGs 或環境教育五大議題中挑選,確保主題明確。
  • 釐清主題:依照教學主題擬定幾個不同且關聯性甚高的「課程概念」,作為數個教學單元的內容核心,藉此釐清教學主題的重要概念。
  • 步驟條列:詳細寫下教學步驟、方法、教材與媒介。
  • 自我檢視:在編寫過程中,隨時回顧內容是否與目標相關。
  • 多元方法:避免單純講述,可運用演講、討論、實習等多樣化方式。
  • 效果評估:教案完成後,自我評估教學內容、方法、師生互動與教學效果。

劉校長以桃園中平國小設計的帶狀課程為例,說明如何將「產地生產」、「在地料理」與「餐桌消費」等概念,結合在地農場與校園場域,設計成具結構性、環環相扣的教學模組,讓學生在實際體驗中學習 。

總結來說,這場演講不僅為講師們提供了理論框架,更透過實例分享,讓大家理解如何將抽象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具體可行的教案,共同為培育新一代的環境公民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