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教案「走樣」危機:三大心法打造專業教學藍圖
ECO講師研習會線上專題演講系列最後一場,我們榮幸邀請到劉虹君博士,為合作夥伴們帶來一場主題為「設計不走樣:如何讓教案與教案說明一致」。劉博士以其專業的教育背景與豐富經驗,深入剖析了教案設計中常見的「走樣」危機,並提供具體且實用的解決方案,幫助大家將教學理念化為實際行動,提升教學專業性。
釐清核心概念:教案說明與教案設計
劉博士指出,教案「走樣」的現象屢見不鮮,其核心問題在於講師們對教案說明與教案設計兩者功能理解不足。她將教案說明巧妙地比喻為「大腦中的地圖」,其目的在於用簡潔的語言闡述教學理念、目標與意圖。這能讓不熟悉教案的人,也能理解其背後的思考邏輯。而教案設計則像是「工具箱」,需要具體列出教學活動、流程與方法,以實現地圖上所規劃的目標。它不需像逐字稿般詳細,但須確保教學活動、流程與方法能有效達到學習目標。唯有當這兩者緊密相連、互為表裡,才能讓教學目標有效落實。
三大心法,告別教案「走樣」
為了解決教案「走樣」的困境,劉博士提出了三大心法,引導講師們進行專業的教案設計:
-
區分交差型與教學型教案
劉博士將教案分為「交差型」與「教學型」兩類。她指出,交差型教案的目標通常籠統,例如「讓學生了解/認識某事物」。這類教案的教學活動設計也較為簡單,缺乏互動,僅有簡報或簡單的勾選表單。相對地,教學型教案則具有具體且可衡量的目標,例如「學生能說出三種一次性塑膠種類」,或是「學生能夠提出一到兩項可行的生活減塑方案」。這類教案會考量學生的特質(如國小生、國中生或高中生),並設計互動與用字遣詞,以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真正達到學習目的。
-
串聯目標、活動與評量
劉博士強調,一份好的教案必須擁有高度的一致性,其中的學習目標、教學活動與評量方式必須像拼圖一樣緊密相連,彼此互相支持。她介紹了兩種評量方式,幫助講師有效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
- 形成性評量:其目的在於提供即時回饋,讓講師在教學過程中得以診斷與微調內容。這類評量發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一定會打分數,例如課程一開始的文字雲互動。
- 總結性評量:其目的在於學習結束後,檢驗學生是否達成預設的學習目標。這類評量通常與成績或具體的成果相關,例如作業、專題報告或期末考。透過評量,講師可以獲得有力的證據,證明學生確實有所學習。
-
從活動設計著手
劉博士建議,講師可以先從教學活動著手設計,例如思考在九十分鐘的課程中,要透過哪些活動來幫助學生思考並理解主題。有了具體的活動後,再回頭撰寫教學目標與說明。這個方法能確保「說明」與「行動」之間的高度一致性,避免出現理念豐滿但行動骨感的狀況。此外,講師們也可以善用自我檢核表,在設計完成後,透過反思與評估,確保教案各環節的連貫性。
結語
教案不只是一份書面報告,更是我們課堂的藍圖。一份用心規劃、高度一致的教案,不僅能展現講師的專業思維與縝密規劃,更能讓學生的學習更為扎實。希望大家都能活用劉博士的寶貴建議,共同為永續教育貢獻一份專業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