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教育的航行策略:從價值願景到課堂實踐

摘要

最近「ECO講師夏季研習會 線上專題演講」活動後,來自ECO達人校園分享會合作夥伴們與 TPCF 一起經歷了一場深刻的反思之旅。起因是夥伴們在研習會後提出的一個疑問:「在 AI 時代,我們的環境教育課跟過去到底哪裡不一樣了?」為了解答這個核心困惑,基金會特別請益了曾任教育部環境教育大使的劉雲傑校長

劉校長指出,若要理解環境教育在新時代的轉變,我們可以從三個最核心的面向切入:

  • 教育(價值與願景) —— 重新思考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時代,環境教育所承載的價值與使命,如何引導學生培養永續意識與全球視野。
  • 課程(學習計畫) —— 設計能夠結合科技應用與真實情境的學習方案,例如運用 AI 分析環境數據、模擬生態變化,讓學生在學習中貼近現實挑戰。
  • 教學(現場實踐) —— 在教學方法上注重互動與體驗,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透過實作、探究與反思,培養學生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這篇文章,就是TPCF彙整了夥伴們自我探討的歷程。如果說永續教育是我們駛向未來的「方舟」,「教育」確定了我們航海的目的地,「課程」繪製了航海圖,而「教學」則是舵手的實際操作。透過這套框架,我們希望能跟所有環境教育的夥伴們一起,將永續精神,更自然、更有力地融入每一次在多元場域中的課程裡。


第一站:確認航行目的地 — 教育的目標與價值觀 (Education)

如果說我們的永續教育是一場宏大的航行,那麼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確認目的地教育是最高層次的哲學思考,它定義了「我們希望培養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要航向何處?」的終極願景。對我們講師來說,這就是我們帶領學員走進學習情境的初心

比較項目 農業時代(生存與傳承) 工業時代(效率與增長) AI 時代(韌性與共存)
教育目標 確保家族與社群的生存,傳承在地知識,維持土地平衡。 培養標準化勞動力,推動經濟增長與物質累積最大化。 培養具備永續思維的全球公民,解決全球性挑戰,達成跨世代公平。
核心價值觀 共生與平衡:順應自然節律,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 成長與效率:崇尚技術征服自然,追求單一的經濟效益。 韌性與責任:強調社會與環境的適應力,培養對未來世代的倫理責任。
社會需求 技能傳承與在地社群凝聚。 大規模生產線與專業分工體系。 跨域協作、應對氣候變遷與社會不公。

永續教育的羅盤:對價值觀的重新校準

我們在特定場域帶領學員親手操作、觀察細節時,常會發現他們發自內心的好奇與連結。這就是教育最原本的樣子。

工業時代的教育,過度偏向了知識的累積效率的追求,卻常常忽略了我們與環境共存的倫理與價值。因此,AI 時代的永續教育,正是教育對自身本質的主動回歸。它要求我們將「韌性與責任」設定為最高的價值,引導學員從單純的「愛護環境」,進化到對環境、社會和經濟三者關係的系統性思考。我們相信,我們的每一堂課,無論是在戶外、室內課堂或校園角落,都在幫助學員確立這艘方舟的永極航向


第二站:繪製航海路線圖 — 課程的內容與結構 (Curriculum)

有了確定的目的地,接著我們需要一張精準的航海圖課程就是實現教育目標的「計畫書」,它回答了「我們需要學什麼?」、「知識該如何組織?」的問題。對我們非正式教育講師來說,課程就是我們精心設計的體驗環節與學習腳本

比較項目 農業時代 工業時代 AI 時代
教育內容 實用生存技能、在地傳統、自然觀察 標準化學科、專業分工技術、效率與產能 跨學科整合(環境科學+經濟學)、氣候變遷數據分析、倫理學
核心能力 實用技能、社群協作、與自然共處。 識字、算術、遵守紀律、專業分工 批判性思維系統性思考同理心、跨文化協作。
知識來源 經驗與傳統:來自土地、長輩的經驗智慧。 權威與系統:來自教科書與學術機構。 開放與多元:全球網路、跨領域資料庫、AI 模型
教育資源 土地與自然資源、長輩經驗 教科書、黑板、單向視聽教材 數位學習平台、AI 工具、跨領域專家、數據庫。

航海圖的重構:將知識碎片拼成永續全景

我們在各類場域設計的每一個觀察活動、每一個故事,都是在創造一種整合性的課程。當代問題如氣候危機,從來不是單一學科能解決的。它橫跨了科學、經濟、社會正義等邊界。

永續教育要求我們打破知識的藩籬。我們講師不再只是傳遞「什麼是知識」,更要訓練學員「如何運用知識應對複雜的未來」。我們的課程設計要能將眼前的問題(無論是室內節能、校園的廢棄物,或戶外的生態議題),與背後的經濟政策、社會影響連結起來。這讓學員手中的「航海圖」從單一的知識地圖,升級為包含社會、環境、經濟的立體動態圖。


第三站:舵手的實際操作 — 教學的實踐與方法 (Instruction/Teaching)

有了明確的目的地和精準的航海圖,現在的關鍵是舵手的操作技巧教學是第一線的現場實踐,它回答了「我們該怎麼教?」、「如何確保學員學會?」的操作問題。對我們外部講師來說,這就是我們在多元場域中與學員互動的技巧與藝術

比較項目 農業時代 工業時代 AI 時代
教育者 經驗傳承者、師徒(舵手) 知識灌輸者、管理者(領班) 永續引導者、協作者(領航員)
受教者 學徒與繼承者(實踐型船員) 被動的知識接收者(服從型船員) 主動的探究者與創造者(自主型船員)
教育方法 從做中學、親身示範、口述歷史。 講述法、單向知識傳輸、嚴格紀律 專案式學習 (PBL)、AI 協作探究、對話與反思。
教育評量 實用技能檢驗、對傳統的掌握程度。 標準化測驗、分數與排名、專業技能證照。 專案成果、批判性思維展現、永續行動能力。

舵手的新技能:賦予學員行動主體性

身為非正式教育的講師,我們的教學優勢就在於情境化與彈性。工業時代的教學方法(單向講述)往往扼殺了學員的主動性。但我們所處的多元場域(無論是戶外濕地、室內實驗室或社區空間),正是最好的主體性覺醒場域

永續教育的教學實踐,強調讓學員成為自主型船員。我們的任務,是從「告訴他們答案」轉為「引導他們提出更好的問題」。當學員在真實情境中主動思考、動手操作,他們就在建立「永續行動的能力」。這種從「知識傳授」到「引導協作」的轉變,讓我們的教學更具備力量。


總結與實戰建議:打造具備韌性的永續課程

我們已經完成了教育價值、課程內容和教學實踐的三層次分析。現在,讓我們將這些理念轉化為我們在每一次教學設計中都能實踐的具體步驟。身為外部環境教育講師,我們的情境創造力是最大的優勢,應著重於主題的跨界連結與行動的啟發

行動建議一:設計「在地現象到全球倫理」的提問鏈

核心目標: 讓學員從觀察身邊的事物,跳脫到思考「蝴蝶效應」般的系統性影響

  • 教學設計: 我們可以將課程提問設計為一個漸進的「提問鏈」,引導學員連結三個核心面向
    1. 現象觀察(科學與環境): 提問:「你在這個場域(例如校園水槽、社區公園)看到了什麼現象或問題?」
    2. 社會連結(經濟與社會): 提問:「這個現象背後,是誰的行為造成的?我們的消費習慣、產業政策,或是社會公平問題,哪一個影響最大?」
    3. 倫理行動(責任與未來): 提問:「如果我們是決策者,現在要犧牲經濟利益來保護這裡,你願意嗎?這個改變能為未來世代帶來什麼?」
  • 講師工具: 在任何場域,都可以設計一個簡化的因果圖(或思考地圖),引導學員將「單一現象」與「複雜系統」連結起來,訓練他們的系統性思考

行動建議二:從「傳遞知識」轉向「情境賦權」的體驗設計

核心目標: 讓學員感到自己是有能力採取行動、做出改變的行動者

  • 教學設計: 每次課程結束前,不要只要求學員「寫下心得」。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小型專案或模擬情境,例如下述的情境,透過角色扮演來賦予學員行動的權力。
    • 情境範例: 「你們現在是這個場域(例如社區圖書館、校園某個角落)的永續改造小組。我們剛剛發現的能源浪費/廢棄物問題,你們打算用三種不同的方法來解決:一是遊說決策者、二是設計教育宣導、三是科技應用。你們的優先順序是什麼?」
  • 講師工具: 試著開放學員利用手邊的工具(手機、平板、AI輔助軟體)快速生成宣傳標語、數據圖表或解決方案的草稿,讓學員體驗 AI 時代的協作實踐
  • 結果評量: 評量不再是答案的「對錯」,而是團隊合作的過程解決方案的完整性與創新性。在使用輔助工具時,更能透過分享與探討,共同思辨由輔助工具所產出的結果,將情境從虛擬回到真實。

行動建議三:利用非正式評量,鼓勵「價值觀的反思」

核心目標: 評量應著重於態度和價值觀的轉變,而不只是知識點的記憶。

  • 教學設計: 運用柔性的、非威脅性的非正式評量方法。以下列舉常用的設計,講師們只要掌握了設計要訣,就可以發展更多元的評量活動。
    1. 價值拍賣: 讓學員「競標」他們認為最應被保護的環境資產(例如:乾淨的空氣、在地文化、便宜的能源),藉此引導他們釐清價值排序與權衡
    2. 時光膠囊: 請學員寫一封信給二十年後的自己或未來的孩子,內容必須提到他們今天學到的「責任」與「希望」。
  • 講師工具: 鼓勵學員使用敘事方式來表達學習成果,例如編寫一段關於「永續改變」的小故事,從中展現他們對「跨世代責任」的理解與同理心

總而言之,我們的環境教育課程,是永續方舟在真實世界中進行的最柔軟、最有效的實踐。讓我們一起運用身為外部講師的彈性與熱情,引導學員在每一次體驗中,確立他們的永續價值觀行動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