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市櫃公司做公益:捐股票「眉角」!

這幾年,企業做公益、落實 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已是全球趨勢。對於上市櫃公司來說,想用「股票」來捐贈做公益,可不是董事長一句話就能定案的。這背後牽涉到複雜的公司法規、稅務考量,甚至必須避免被質疑是「假公益、真圖利」!

勝綸法律事務所的陳明政律師為我們詳細解析了這其中的關鍵點,讓您秒懂企業捐贈股票的法規與實務操作。

1. 為什麼公司可以做公益?

以前的公司法規定,公司是以「賺錢」為目的,似乎只能追求股東的最大利益。但現在觀念改變了!

  • 法規支持: 臺灣《公司法》第一條已經修正,將「社會責任」寫入。它明確規定,公司經營業務時,可以採取增進公共利益的行為,善盡社會責任。這為企業投入公益活動提供了法律基礎。
  • 平衡點: 雖然企業仍需以股東最大利益為優先,但若捐贈對企業的名譽、聲譽有正向影響,就能找到社會責任與股東權益之間的良好平衡。
  • 合理金額: 捐多少才合理?法律雖未硬性規定上限,但可以參考稅法來衡量:
    • 捐給一般公益團體或財團法人,抵稅上限是公司所得額的 10%
    • 這 10% 的額度,可以被視為公司在決策時,衡量不至於過度侵蝕股東權益的「合理上限」。

2. 公司的股票可以隨便捐嗎?答案是:不行!

公司想捐股票,首先要解決一個關鍵問題:股票從哪來?律師提醒,企業必須注意股票的來源和適用法規。

股票來源 法律可行性 律師提醒的「眉角」
公司自身的股票 🙅 幾乎不行 公司買回自己的股票(庫藏股)是用於特定法定用途(如轉讓給員工、減資等),原則上無法拿來做公益捐贈
重要子公司的股票 △ 需要非常小心 捐贈時要留意是否影響控制從屬關係的認定,這可能會連帶影響公司在證交所的財報編列規範。
公開市場買進 ✅ 可行 這是實務上公司較可行的做法,直接購買其他公司的股票作為捐贈物。
大股東個人捐贈 ✅ 最常見 許多大型企業的基金會,股票多數是大股東個人基於所得稅抵稅等稅務考量而捐贈。

3. 誰來決定?要不要找會計師?(程序是關鍵)

公益捐贈是重要的公司決策,必須按照嚴格的治理流程來走,以避免弊端。

A. 董事會的決議門檻 📢

  • 關係人捐贈: 只要捐贈對象被認定為公司的「關係人」(例如董事長、總經理是同一人,或持有過半數股份的基金會),一概需要通過董事會決議
  • 非關係人重大捐贈: 捐給無關聯的一般公益團體,但金額達到「重大」門檻,也需要董事會同意。這個重大門檻,通常是:
    • 一年累計超過 一億元
    • 或捐贈金額大於 營收的 1%
    • 或捐贈金額是 資本額的 5%
  • 例外: 遇到像天災或急難救助,可以先捐贈,事後再用董事會追認即可。

B. 會計師參與價值認定 🔎

  • 公司捐贈股票屬於「處分資產」的行為。
  • 當金額達到一定門檻(例如超過資本額 20% 或 3 億元),公司必須請會計師提供單獨的合理性意見
  • 作用: 會計師能為股票資產的價值「背書」。特別是捐贈非上市櫃公司的股票時,由於沒有公開價格,更需要會計師來認定其合理價值,防止捐贈金額過大而侵蝕股東權利

4. 捐給財團法人(基金會)的特別提醒

如果捐贈對象是財團法人(基金會),公司必須注意這些細節:

  • 目的要相符: 財團法人可以持有股票,但捐贈必須符合其成立的公益目的(如醫療、教育)。
  • 避免變成控股公司: 如果捐贈的股票太多,導致基金會取得公司控制權,就可能被主管機關質疑是否符合公益目的。
  • 附條件贈與: 為了確保捐贈款項或股票能用在刀口上,公司可以考慮做「附條件的贈與」。這樣,若受贈單位沒有依照約定用途使用,公司可以考慮監督或要求返還,以達到良好的運用效果。

💡 結論:落實「誠信」與「透明」

總結來說,上市櫃公司捐贈股票的流程,其實是公司治理和「防弊」的展現。公司必須建立完整的內部控制流程,清楚記錄決策過程、捐贈對象和用途

最重要的是落實「誠信經營守則」,防範捐贈被誤用或曲解為行賄、政治獻金不當金流。只有流程透明、目的正當,才能真正讓企業公益發揮最大的正面價值。


註:文章內容根據勝綸法律事務所陳明政主持律師演講內容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