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永續「必考題」時代 全球報告大變革來襲!
KPMG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董事總經理黃正忠,在TPCF《企業永續論壇》的分享中,為企業揭示了一個關鍵轉折:過去企業常做的「永續報告」,已從可有可無的加分題,變成了全球金融市場強制要求的「財務揭露」。
這場變革不只是喊喊環保口號,而是直接影響公司未來幾十年能否持續獲利和生存條件的硬性法規。
🚨 全球三大危機,決定企業的「活命線」
黃總經理指出,全球正面臨三大持續惡化的危機,直接威脅企業營運:
- 氣候變遷(碳排放):極端氣候帶來的災損已能用金錢精確計算。例如,2024年全球因氣候災損約新臺幣 10 兆元,其中六成是沒有保險理賠的淨損失。全球暖化已常態性超過 1.5°C 的「逃命線」,必須強化調適能力。
- 資源枯竭:地球資源的消耗速度已遠超負荷,沒有金屬、沒有關鍵材料,高科技產業鏈就會斷裂。
- 社會不平等:勞動條件、財富分配不均等社會問題,一旦爆發,可能導致公司面臨海外訂單被扣押等重大財務損失。
📜 三個代碼,直通公司年報!
國際監理機構已將上述風險轉換成三大財務揭露框架,並在各國金融主管機關(如臺灣金管會)推動下,將逐步強制納入企業年報:
| 框架代碼 | 揭露內容 | 臺灣法規進度 | 企業應對重點 |
|---|---|---|---|
| TCFD | 氣候相關財務揭露 | 明年(2026年)開始要求揭露。 | 氣候風險和商機將直接用「錢」計算,財務長需負法律責任。 |
| TNFD | 自然相關財務揭露 | 2026年後強制納入年報。 | 評估企業對自然資源、生物多樣性的衝擊與依賴,確保供應鏈穩定。 |
| TISFD | 社會不平等財務揭露 | 國際草案仍在發展,臺灣尚未開始立法。 | 關注勞動條件、人權等,避免因社會問題產生財務損失(如供應鏈中斷)。 |
📈 全球五大趨勢:不只是做環保,而是做「生意」
KPMG的全球企業大調查顯示,永續揭露已形成以下五大趨勢,企業必須立即跟上:
- 「雙重重大性」是策略核心: 企業不能只看自身營運對外界的「衝擊」;更要評估外界風險(如氣候或缺料)對公司造成的「財務衝擊」。這將是未來企業訂定永續策略的定海神針。
- 統一會計準則(ISSB S1/S2): 全球最強勢的會計基金會(IFRS)已發布 S1/S2 永續準則。這意味著永續資訊未來將像傳統財報一樣,必須有統一、標準化的揭露要求。
- 減碳目標需科學化(SBTi): 企業不能隨便喊減碳口號。先進公司已採用「科學基礎減碳目標」(SBTi),要求每年需減碳約 4%~8%,這對臺灣許多企業來說是極大的挑戰。
- 歐盟法規的骨牌效應: 歐盟的強制揭露法規雖然有所鬆綁,但被要求揭露的企業仍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龍頭大廠。他們會將永續要求向下延伸,強制要求全球供應鏈(包括臺商)跟進。
- 「社會面」(S)是臺灣最大弱點: 臺灣企業在公司治理(G)和環境(E)上表現不錯,但在社會面(S)最弱。社會面涵蓋勞動條件、職場平等,若處理不當,即便是生產最環保產品的公司,也可能面臨被客戶或政府懲罰的風險。
🔑 企業轉型:高層主管必須具備永續思維
- 財務長(CFO)被推上火線: 永續議題已不再是總務部門的事。隨著揭露納入年報,財務長、永續長、風控長必須協作,共同承擔法律責任。
- 薪酬與晉升掛鉤: 臺灣 100 大企業中,已有 50% 將 ESG 的 KPI 納入高階主管的薪酬和績效考量。
- 利用轉型金融: 面對高額的轉型成本,企業可利用金管會確立的**轉型金融**政策,將邁向低碳的投資計畫包裝起來,爭取銀行的專案融資支持。
總結來說: 永續已是資本市場的新語言。企業必須從戰略層面將永續思維融入核心產品、服務與技術,才能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成為被市場和人才「持續需要」的領頭羊。
註:文章內容根據KPMG安侯永續黃正忠董事總經理演講內容彙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