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型企業是什麼?

  由美國非營利組織「B型實驗室」(B Lab)發起的全球性認證,正在重新定義商業成功,以「共利」為基調,透過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五大面向的明確指標,幫助公司在獲利的同時也能一步一腳印地友善世界。B型企業主張「企業並不是以獲利為唯一目的」相較於技術、流程性的ISO認證或社會責任相關的SA 8000等,此認證更看重企業發展的完整性。「以我自己的話說,B型企業才是一間企業原本該有的樣貌。在商業發展的過程中,企業慢慢變成以獲利為唯一目的,但商業行為最初是以物易物、互相幫助的樣態出現在這個世界上。」王副總說。


B型企業和CSR有什麼不同?


  簡單來說,公司通常有餘裕後才會設定CSR指標,開始回饋社會;而B型企業認證幫助公司在成長過程中,從文化精神、決策依據和執行方針,都植入永續經營的觀念。中小企業常覺得CSR是未來很遙遠的事情,為了生存,穩定獲利是唯一的考量,即使再有心回饋社會,大企業的那種CSR專案我們也做不來。「大家一般會覺得CSR要花很多錢,其實不用!」王副總熱切的說,「我最常舉的例子是辦公室用的A4紙----你可以選擇最廉價一包80元的紙,或者選擇稍微貴一點、一包90幾元、通過FSC(森林監管委員會)或PEFC(泛歐森林驗證)的紙,就是友善環境的開始。」填寫B 型企業影響力全面評估(BIA),有助檢視公司營運各環節是否朝友善世界去考量並執行,例如環保節能、廢棄物回收、員工關係及社區發展。以嘉澎為例,因為產品98%內銷,促進了在地範圍經濟、人文、社區的成長,使其在社區評分中取得較高分數。
  未來這個世界需要有辦法既賺錢又對世界有價值的企業,聯合利華執行長曾說:「我們不能在經濟成長及環境永續上只選擇其中一個,我們必須兼顧。」有意識的運用企業強項來回饋社會,是新的企業價值趨勢。B型企業數量正以倍數成長,目前亞洲有17國63家,台灣就占了3成共20家。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處長吳明機認為,B型企業關注的五個面向與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高度相關,可帶領台灣中小企業檢視營運體質,取得競爭優勢。

 轉型B型企業的效益?


王副總舉了幾個案例,說明嘉澎成為B型企業最顯著的效益。第一、是對內行為和決策的改變,第二、是對外招聘質量的提升、第三、是對外曝光與合作機會的增加。


一、對內行為和決策的改變


「公司採購的文書機耗能僅一般電腦的1/8左右,性能同樣符合需求;螢幕也選擇有節能模式及藍光保護功能,雖然比一般機型貴幾千元,但這樣的採購決策,使我們在環境面減少了電能消耗,在員工照顧上也能減輕公司夥伴眼睛疲勞。

 

二、對外招聘質量的提升


「越來越多人希望從工作得到意義與價值上的回饋,而不止是賺取薪水。若薪水相當,你會選擇營運本身對世界有幫助的公司,還是苛刻員工福利或造成環境危害的公司?」副總反問。「各行各業都喊缺人,但我們公司成為B型企業後,接收的履歷較過往增加了近10倍:過去職缺開2個月收不到30封,現在1個月可以收到120幾封。履歷投遞量激增,不但招募人才的選擇性變多,且質量也有提升。
一位投履歷的博士生是名校學歷,令我很好奇而決定請他來面試。當時他已得2間前百大企業錄取,但延後一週才報到,為了什麼呢?為了來我們公司面試。他想了解這間未滿30人的小公司到底有什麼本事:不但知道B型企業是什麼,還能成為台灣第1家通過認證的傳產。當然,他的條件我們請不起,但像這樣的人注意到我們公司,是前所未有的。」


三、對外曝光及合作機會增加


「2年來,不少媒體如天下雜誌等主動找我們,這樣的曝光度,讓更多人認識我們,引發客戶對我們更好奇,是小傳產過去絕對不可能接觸到的。
重視社區回饋或環境保護的廠商,因為在水資源或管材使用上有新的想法,開始注意我們,成為它們的選擇。合作機會增加確實對業績有幫助,不過因很初期,目前資料較少,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看出來。」
轉型B型企業的關鍵與困難?
整個公司轉型為以「共利」為基調,對所有利害關係人盡責,所有決策考量的層面和方向完全不同,因此關鍵是領導者。而基層員工夥伴的了解和支持也非常重要,因為很多行為需要時間去落實, 進而養成習慣, 才能真正成功。相較撰寫一份耗時耗力的CSR報告書,轉型過程耗費的成本中小企業較能負擔。更何況,其過程增強了公司治理、員工價值、客戶服務,也確確實實善待環境並提高社區發展。目前最大的困難在於,傳產在乎企業價值的客戶不多,全球2千多家B型企業,多數是服務業、一般消費品,傳產製造業可能不到1成。以一般消費品來說,消費者會在意品質好壞及產品形象,但傳產是B2B,對應公司行號時,價格往往是決定採購與合作的主要因素。然而,講求企業價值的風潮已經崛起,相信不久的將來,必有重視友善世界的企業發光的時刻點。

總結


B型企業認證每2年認證一次,因為有退場機制,全球數量成長較緩慢。在每一輪認證中,企業會被要求向產業鏈擴大影響力。長期取得B型企業認證足以證明該企業正以「共利」精神在經營,且不斷成長。人的需求正在轉變,現在更多人注重金錢以外的價值;台灣《公司法》也因這股風潮開始修法,要將「共利」精神入法。B型企業的概念,讓企業朝擁有更多的價值的方向成長,獲利的同時也能一步一腳印地友善世界。這是未來企業的趨勢,越早進入此領域,可以搶得的先機將無可限量。

 

參考資料


.台灣20家B型企業獲認證 榮登亞洲第一,林珮萱 2017-09-29,《遠見》https://www.gvm.com.tw/article.html?id=40287.傳產小公司轉「B型」 博碩士搶應徵,勵心如 2017-09-07,《今周刊》https://goo.gl/t2Lq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