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海洋.愛地球 - 苗栗縣 - 114上學期
上架日
2025-05-28
評價
課程單位
陳育軒
光速報名
教學流程
次數
單元內容
活動時長
次數 1
海洋建築師
1. 開拓視野,初探海洋生物世界。
2. 體認生物與環境的交互關係。
1. 認識生物礁及其類別(珊瑚礁、藻礁、混合礁)。
2. 認識組成生物礁的生物(珊瑚、珊瑚藻、管蟲……等)。
3. 住在珊瑚礁裡的生物(貝類、甲殼類、棘皮動物、魚類等)。
4. 實作:沙中尋寶(有孔蟲、迷你貝)。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2
我們和貝類一起玩
1. 明白生物身體結構和外型與環境的關係。
2. 察覺生物有可辨識的特徵。
1. 認識貝類(軟體動物總覽)。
2. 貝類生活的型態(食性、棲地、運動方式……等)。
3. 實作:寶貝鑑定團。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3
文蛤手術室
1. 學習觀察生物身體的技巧。
2. 瞭解生物器官、構造的功能。
1. 觀察文蛤外殼的構造,瞭解各部位名稱及其功能。
2. 觀察文蛤身體構造(器官),從其功能與運作方式,探討其生理原理 。
3. 探索貝類軟體和外殼如何互相配合發揮功能,以維持貝類的生存。
4. 實作:寶貝洗澎澎。
5. 海扇--奇特的雙殼貝類。

※運送海洋生態攝影作品到校,由學校自行佈置後開始展覽,並提供各年段學習單供學校運用。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4
海之珍寶 珊瑚、貝殼、藤壺等海洋生物的實物觀察(15~20件實物標本)
1. 藉由觀察實際的生物體,瞭解生物適應各種不同環境的生活方式。
2. 發現環境多樣性與生物多樣性的關聯性。
1. 觀察各種類型的珊瑚,以瞭解珊瑚礁如何形成。
2. 觀察各種造型的貝殼,瞭解貝殼造型和生活環境的關聯。
3. 觀察藤壺、管蟲等生物,瞭解這些生物如何海洋中生存。
4. 總結出不同環境各有其適合的生物生存其中,得知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的關係。

※攝影展撤展前,與學校安排一次全校性的導覽(以投影片實施大班級授課),以擴大效益。
※撤展(或應學校要求延長展期)。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5
寶貝海洋救地球
1. 學習化學實驗的操作技巧。
2. 明白海洋生物的固碳能力。
3. 了解減緩全球暖化的方法。
4. 發掘保護海洋對全球暖化的效能,並願為保護海洋貢獻一己之力。
1. 重現課本以小蘇打製造二氧化碳實驗。
2. 改用貝殼、珊瑚、藤壺替代小蘇打,重覆前項實驗。
3. 討論減(固)碳的方法。
4. 得出結論:保護海洋,有健全的海洋生態,能封存大量的二氧化碳。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6
我們的大海.我們的愛--海洋水下生態攝影展(全校,含學習單)
透過珍貴的水下攝影作品,將水下的海洋生態景觀帶到校園裡,並將展出效益擴大至全校。
由學校安排適合展覽的場館
展覽(含一次全校師生導覽,以下時間為導覽時間)
2 小時
1. 28幅水下生態攝影作品到校展覽,至少一週,得視實況及學校需求延長。
2. 中、高年段學習單。
3. 作品導覽大班級教學。
※ 教學流程之部分,講師會依教學現場的狀況調整,故僅供參考。
※ 此表格僅供學校了解及推廣課程使用。
項目
條件說明
教案名稱
愛海洋.愛地球
人數
主辦單位統一安排以1個班級為限(平均約為23人)。
類別
#氣候行動 #保育海洋生態
教案描述
從海岸的生物礁為起點,認識海洋的生物多樣性,探討環境與生物之間緊密的關聯性,課程中探討的生物聚焦在具有碳酸鈣外骨骼的動物,並藉實驗突顯碳酸鈣能封存二氧化碳,以引導將陸地中心的慣性思維延伸至海洋,理解海洋對維持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的貢獻,從而認同保護海洋對減緩全球暖化的價值。
主講講師姓名
陳育軒
助教姓名
涂淑美
主講講師最高學歷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教育大學前身)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
主講講師經歷
社團法人臺灣自然研究學會前理事長、小學教師35年(已退休)、臺中市政府教育局戶外及海洋教育諮詢委員、教育部第五屆海洋教育推手獎課程教學團隊獎評審委員、國立空中大學環境教育相關學科面授講師
課程目標
1. 察覺生物與環境之間具有不可分離的關係。
2. 認識海洋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多樣性。
3. 瞭解海洋生物的碳酸鈣外殼具有固碳的功能。
4. 欣賞海洋生態之美,正視全球暖化危機,理解海洋的重要性,認同以具體行動保護海洋,是保護地球的有效策略。
適用年齡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五年級、六年級)
配合教學所使用的簡報檔案雲端資料夾位置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EmN5O70kA9S33nQc8ihZH1VSD1gYiucK?usp=sharing
教案說明影片連結網址
https://youtu.be/RetT7a5DqaY
聲明
我確認並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