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

探索全球脈絡、教育實踐與人才培育的新方向

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主辦的線上專題演講, 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教授, 分享「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的專業觀點。 本次活動的參與對象是 ECO達人校園分享會的合作夥伴── 一群長期關注環境議題,並熱心投入教育推廣的實踐者。 透過 ECO講師研習會,基金會期盼凝聚跨領域的知識與經驗, 共同推動更多具體而深遠的環境與永續教育行動。

上篇|從全球危機到永續轉型的歷史脈絡

亮點導讀

  • 氣候教育正從「環境議題」轉向「永續發展」的核心。
  • 透過國際脈絡與數據,揭示氣候危機的迫切性。
  • 永續教育將是人類文明延續的關鍵。

氣候教育的新定位

近年來,「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CCESDG) 逐漸成為國際與國內的重要議題。它不僅是法律條文中的一部分, 更是回應聯合國架構下的新思維。過去,我們多以「環境教育」作為核心, 但在今日,氣候變遷教育的框架已全面轉向「永續發展」, 涵蓋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大面向。

這樣的轉變,代表教育工作者與政策制定者不再僅僅關注自然環境的保護, 而是放眼整個人類文明的延續。換言之,氣候變遷教育已是「永續教育」, 是培養跨世代責任與全球公民意識的重要基石。

全球永續發展的歷史脈絡

  • 1987年:《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首次提出「永續發展」概念。其核心概念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下一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這一定義強調「人」是永續發展的主體,並關注跨世代的正義 。
  • 1992、2002、2012年:世界高峰會檢視各國努力,卻普遍出現「口號過多、行動不足」。
  • 2000年:聯合國推出「千禧年發展目標」(MDGs),聚焦貧窮與飢餓。
  • 201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SDGs),包含 17 項目標與 169 個指標,強調「不遺漏任何人」。要實現永續發展,必須同時平衡經濟、社會和環境 。

氣候危機的現實挑戰

儘管全球都在努力減碳,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從1900年的270ppm上升至超過424 ppm 。氣候變遷應被視為科學議題,而非政治議題。面對全球升溫勢不可擋,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也警告,氣候行動有失敗的風險。

  • 大氣濃度:1900年 CO₂ 為 270ppm,如今超過 424ppm。
  • 全球升溫:2023–2024 年已突破 1.5℃,比原先預期提前 76 年。
  • 未來情境:升溫 2.5℃–3℃,意味著極端氣候常態化、生態崩解、全球性系統風險加劇。

結論

從全球永續發展的歷史軌跡與科學數據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 氣候危機已不是單一的環境議題,而是攸關經濟、社會與文明存續的系統性挑戰。 當前教育的任務,不只是傳遞知識,而是培養能夠理解問題、跨域整合並付諸行動的下一代。 這也意味著,永續教育必須更進一步走向「行動導向」,在教育現場與社會實踐之間建立連結。 在下篇文章中,我們將從教育行動的角度切入,介紹「四C模型」作為推動的框架, 並探討「綠領人才」如何成為因應未來淨零轉型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