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

探索全球脈絡、教育實踐與人才培育的新方向

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主辦的線上專題演講, 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教授, 分享「以永續發展為導向的氣候變遷教育」的專業觀點。 本次活動的參與對象是 ECO達人校園分享會的合作夥伴── 一群長期關注環境議題,並熱心投入教育推廣的實踐者。 透過 ECO講師研習會,基金會期盼凝聚跨領域的知識與經驗, 共同推動更多具體而深遠的環境與永續教育行動。

下篇|教育行動與綠領人才的培育

亮點導讀

  • 永續教育不只是課本知識,更是生活實踐。
  • 「四C模型」提供全方位的教育行動框架。
  • 綠領人才將成為引領低碳永續轉型的關鍵力量。

引言

延續上一篇的探討,我們認識到氣候危機的嚴峻性, 以及永續發展如何成為全球共同的目標。 面對挑擔,教育不能只是「知識傳遞」,更必須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與價值實踐。 本篇將進一步從教育行動的角度切入,說明如何透過「四C模型」建構永續教育的完整架構, 並揭示「綠領人才」在未來社會與產業轉型中的重要角色。

教育的核心精神:培養世界公民的能力

永續發展教育(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SD)是為了實現永續發展而進行的所有教育活動 。葉教授指出,這種教育模式的目標是培養具備八大核心能力的「世界公民」 。這些能力包括:系統思考批判思考預估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能力等 。

因此,永續發展教育的教學特色包括:

  • 多維度思考:教學應涵蓋經濟、社會、環境等面向,並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來理解問題 。
  • 挑戰刻板印象:以繪本為例,永續發展繪本的內容可能涉及社會經濟議題,如貧窮與教育的關聯,而不僅僅是環保 。
  • 批判性思維:鼓勵學生挑戰既定觀念,例如重新審視台灣的郵電補貼政策,從全球視野理解其對能源效率和國際競爭力的影響 。

「四C模型」:推動永續教育的行動架構

在永續發展的框架下,氣候變遷教育也採用了「4C模型」。這個模型由四個核心概念組成:

  • Curriculum(課程):將永續議題融入核心課程,避免淪為零散補充。
  • Campus(校園):學校要以身作則,推動節能減碳、綠色生活,讓校園成為行動示範場域。
  • Community(社區):與在地社區合作,把教育成果轉化為地方行動,建立公民參與文化。
  • Culture(文化):將永續精神轉化為價值觀與日常選擇,使其成為全民共享的生活文化。

這個模型強調,要實現真正的氣候行動,必須從知識和情感開始,最終落實到行動 。

台灣的政策進展

台灣在2015年制定《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將氣候教育視為環境教育的一環。 然而,這樣的定位過於侷限。2023年,隨著《氣候變遷因應法》修正通過, 氣候變遷教育被正式定義為「以永續發展為導向」,與環境教育、終身教育並列, 取得獨立的主體性。

同時,政府也提出十二項「淨零關鍵戰略」,涵蓋能源、工業、綠色生活與公正轉型, 顯示教育與政策必須並行,才能真正回應2050淨零挑戰。然而,葉教授也指出,儘管法規已修訂,台灣在政策推動上仍存在不足 。他提到,教育部在執行上的動作仍然緩慢,各級學校老師也普遍沒有感受到這個變化 。

「綠領人才」:未來的競爭力

在 ESG、TCFD 與 ISSB 等揭露制度的推動下,企業永續已與氣候風險緊密結合。 未來所需的「綠領人才」(Green Collar Talent)具備三大特徵:

  • 跨領域知識:掌握環境工程、數據分析、生物多樣性,並理解政策、金融與教育傳播。
  • 複合能力:結合技術專業與系統性思維,能在多重議題間提出整合方案。
  • 價值驅動:不僅解決技術問題,更能引領社會與企業走向低碳、包容與永續。

教育若能自小學至大學逐步培養此類能力,將為台灣與世界培養能承擔未來挑戰的公民。葉教授強調,完整的綠領人才除了需要垂直的知識概念與技術能力,還必須具備綜合能力,才能將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 。他建議,有時為了融入當前的需求,人們必須忘記自己原來所學的專業,才能真正實現跨領域的整合 。

結語

氣候變遷教育,已從「環境議題」昇華為「永續發展的核心工程」。 唯有透過「四C模型」推動全方位教育,並培育跨領域的綠領人才, 才能讓人類文明在不確定的未來中持續延續。 這不只是教育者的責任,更是整個社會邁向永續地球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