韌性都市林萌盟友 - 台北市 - 114下學期
上架日
2025-05-28
評價
課程單位
張文誠
光速報名
教學流程
次數
單元內容
活動時長
次數 1
韌性都市林與你的生活
1. 瞭解課程目的。
2. 從學校的自然與人文元素出發,認識韌性都市林精神。
3. 地球環境遭受的負面危害。
4. 韌性都市林可以為環境和人類做什麼?。
1. 計畫緣由與目的。
2. 主辦與協辦單位介紹。
3. 校園與學校周遭人文歷史
4. 自然環境線上資源導覽。
5. 地球九大限度與聯合國SDGs介紹說明。
6. 鳥類、灌叢、植物、土壤等實驗主題樣區說明。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2
看鳥類飛翔觸動五感
1. 科學方法學習
2. 科學儀器使用時機與操作心態練習
3. 觀察與導覽技能養成I
1. 複習重點與議題建立練習
2. 從鳥類觀察推測生態現況
3. 望遠鏡的原理、使用、安全與維護
4. 學校周遭綠地鳥類賞析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3
從微妙世界啟發五感
1. 科學方法學習
2. 科學儀器使用時機與操作心態練習
3. 觀察與導覽技能養成II
1. 複習重點與議題建立練習
2. 從土壤生物觀察並推測生態現況
3. 顯微鏡的原理、使用、安全與維護
4. 常見土壤生物賞析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4
成為小小萌盟友的選擇
透過下列三項議題,在思辨與討論的過程,形塑萌盟友核心價值。
1.校本課綱或綠色校園主題學習與運用規劃
2.校園環境教育實施或校外議題(如:台美生態學校)參與學習與運用規劃
3.家鄉走讀-校園周遭生態環境營造之學習與運用規劃
1. 複習前次重點
2. 灌叢生態賞析
3. 土壤生物分類檢索表互動遊戲學習
4. 歷次公眾科普活動說明
5. 前屆Gogogreen影片分享
6. 分組報告基本演練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5
我是萌盟友種子團隊
第一次實境演練,透過筆試與現場實測,確認前四次學習成效,重新針對同學學習心得分享進行微調
設計室內筆試或戶外互動式測驗,分組多次輪動,完成種子萌盟友課程培訓證書頒獎激勵(或於第六堂執行)
80 分鐘(不含下課時間)
次數 6
韌性都市林走讀闖關活動
完成課程培訓完成的萌盟友,搭配志工隊老師,進行實境演練及學習成果驗收
中和四號公園基地或各校選定之鄰近生態綠地
實境闖關活動
4 小時
a.望遠鏡操作及認識公園常見都市鳥類:指導小朋友使用望遠鏡、操作觀察不同距離的常見的鳥類圖卡。b.認識複層林生態灌叢區:讓小朋友比較生態灌叢區與公園其他景觀植栽的不同。c.認識公園常見土壤生物:藉由圖卡讓小朋友看見微小的土壤生物,並且從檢索表中找到他們的分類。
※ 教學流程之部分,講師會依教學現場的狀況調整,故僅供參考。
※ 此表格僅供學校了解及推廣課程使用。
項目
條件說明
教案名稱
韌性都市林萌盟友
人數
主辦單位統一安排以1個班級為限(平均約為23人)。
類別
#永續城鄉 #氣候行動 #保育陸域生態
教案描述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明確指出,面對氣候變遷的多種政策和措施,不脫「減緩」或「調適」原則,而「韌性城市」(Sdg11)旨在調適出具有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城市與鄉村,近年成為全球城市治理顯學。行政院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承接永續政策https://www.tfri.gov.tw/cp.aspx?n=7455,推動「韌性都市林」計畫,轉變城市公園樣貌與功能性,可增加都市內綠地覆蓋面積、組成層次、植物多樣性與改良土壤質地,更可提供調節都市熱島效應、吸存二氧化碳、產生新鮮氧氣與芬多精、吸附空氣汙染懸浮微粒等生態(Sdg13,15)服務,恢復遭受城市發展耗損的自然資源。而「韌性都市林萌盟友」課程透過運行中的成人志工隊培訓課程,轉化為適合12年國教的素養學習,從理論、實做及第一線民眾接觸的完整議題式訓練,明確符合教育部「永續發展目標教育手冊」精神,運作成熟後,非常適合於各校與各地複製推廣(Sdg4,17)。
主講講師姓名
張文誠
助教姓名
葉馨惠,陳秀鳳等
主講講師最高學歷
美國羅倫斯科技大學電腦科學碩士
主講講師經歷
國家發展委員會地方創生青年培力工作 輔導顧問
國家發展委員會地方創生北區輔導中心輔 導顧問
勞動部桃竹苗分署多元培力諮詢服務計畫 輔導顧問
財團法人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國中小環境教育 講師
中華永續發展交流協會永續委員會 主委
大專院校USR、企業ESG專案講師
中小學暑期生態暨環境教育夏令營 講師
中央研究院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魚貝類典藏計畫 專案經理
中央研究院動物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新北市八里焚化廠環教場域認證 輔導顧問
行政院環保署自然保育領域 環境教育人員
課程目標
「韌性都市林萌盟友」課程以韌性城市之都會區綠地經營為主軸,將場域生態透過生態價值分析,轉化為鳥類生態、灌叢生態、土壤生態、植物(大型喬木)生態等四類,將專業課程與實驗成果適齡編修,成為簡報與學習單、實驗操作、戶外實習等三步驟之規格化課程,讓同學運用五感,配合「望遠鏡」、「顯微鏡」、「生態調查APP」等輔具進行延伸觀察,加強感知,來探究環境中的事物,從而覺知自己的生活方式對環境的影響,再從瞭解人與環境互動互依關係,建立積極的環境態度與環境倫理,最終探討環境的改變與破壞可能帶來的危險,討論如何保護或改善環境。
知識面的建構:知道都會區自然環境經營永續規劃和建設的基本原則,並能找到機會,增進所在社區的永續性和包容性。
態度面的培養:以使用民眾利益為出發點,於學習建構過程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協助執行計畫的科學家能呼籲在地社區支持永續的基礎設施與維護管理方式,並就長期規劃的優勢進行思辨。
技能面培養:促進參與和該校校本課程或環境教育課程有關的教案,完成本課程的同時,也能協助參與學校課程的增能,落地生根,實現其永續性,也透過「韌性都市林」母計畫的設計,傳承培養擁有公民科學家技能的萌盟友。
適用年齡階段
第三學習階段(五年級、六年級)
配合教學所使用的簡報檔案雲端資料夾位置
https://www.dropbox.com/scl/fo/0ds39ztbxtq30vvmr8eau/h?rlkey=mfhfkechl6q4qkjheihue3d1t&dl=0 ※ 課程執行前,會合導師或負責窗口交流,將學校教學需求與校園普查各項元素,置入教學框架中,讓課程內容結束後,即可成為該校教師落地運用之教材。
教案說明影片連結網址
https://youtu.be/SsphxciZWt0
聲明
我確認並同意